mirror of
https://github.com/krahets/hello-algo.git
synced 2025-11-02 12:58:42 +08:00
feat: Revised the book (#978)
* Sync recent changes to the revised Word. * Revised the preface chapter * Revised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* Revised the computation complexity chapter * Revised the chapter data structure * Revised the chapter array and linked list * Revised the chapter stack and queue * Revised the chapter hashing * Revised the chapter tree * Revised the chapter heap * Revised the chapter graph * Revised the chapter searching * Reivised the sorting chapter * Revised the divide and conquer chapter * Revised the chapter backtacking * Revised the DP chapter * Revised the greedy chapter * Revised the appendix chapter * Revised the preface chapter doubly * Revised the figures
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:
@ -1,14 +1,14 @@
|
||||
# 二叉树数组表示
|
||||
|
||||
在链表表示下,二叉树的存储单元为节点 `TreeNode` ,节点之间通过指针相连接。在上节中,我们学习了在链表表示下的二叉树的各项基本操作。
|
||||
在链表表示下,二叉树的存储单元为节点 `TreeNode` ,节点之间通过指针相连接。上一节介绍了链表表示下的二叉树的各项基本操作。
|
||||
|
||||
那么,我们能否用数组来表示二叉树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|
||||
|
||||
## 表示完美二叉树
|
||||
|
||||
先分析一个简单案例。给定一个完美二叉树,我们将所有节点按照层序遍历的顺序存储在一个数组中,则每个节点都对应唯一的数组索引。
|
||||
先分析一个简单案例。给定一棵完美二叉树,我们将所有节点按照层序遍历的顺序存储在一个数组中,则每个节点都对应唯一的数组索引。
|
||||
|
||||
根据层序遍历的特性,我们可以推导出父节点索引与子节点索引之间的“映射公式”:**若节点的索引为 $i$ ,则该节点的左子节点索引为 $2i + 1$ ,右子节点索引为 $2i + 2$** 。下图展示了各个节点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。
|
||||
根据层序遍历的特性,我们可以推导出父节点索引与子节点索引之间的“映射公式”:**若某节点的索引为 $i$ ,则该节点的左子节点索引为 $2i + 1$ ,右子节点索引为 $2i + 2$** 。下图展示了各个节点索引之间的映射关系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@ -18,11 +18,11 @@
|
||||
|
||||
完美二叉树是一个特例,在二叉树的中间层通常存在许多 $\text{None}$ 。由于层序遍历序列并不包含这些 $\text{None}$ ,因此我们无法仅凭该序列来推测 $\text{None}$ 的数量和分布位置。**这意味着存在多种二叉树结构都符合该层序遍历序列**。
|
||||
|
||||
如下图所示,给定一个非完美二叉树,上述的数组表示方法已经失效。
|
||||
如下图所示,给定一棵非完美二叉树,上述数组表示方法已经失效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为了解决此问题,**我们可以考虑在层序遍历序列中显式地写出所有 $\text{None}$** 。如下图所示,这样处理后,层序遍历序列就可以唯一表示二叉树了。
|
||||
为了解决此问题,**我们可以考虑在层序遍历序列中显式地写出所有 $\text{None}$** 。如下图所示,这样处理后,层序遍历序列就可以唯一表示二叉树了。示例代码如下:
|
||||
|
||||
=== "Python"
|
||||
|
||||
@ -126,7 +126,7 @@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以下代码实现了一个基于数组表示的二叉树,包括以下几种操作。
|
||||
以下代码实现了一棵基于数组表示的二叉树,包括以下几种操作。
|
||||
|
||||
- 给定某节点,获取它的值、左(右)子节点、父节点。
|
||||
- 获取前序遍历、中序遍历、后序遍历、层序遍历序列。
|
||||
@ -135,7 +135,7 @@
|
||||
[file]{array_binary_tree}-[class]{array_binary_tree}-[func]{}
|
||||
```
|
||||
|
||||
## 优势与局限性
|
||||
## 优点与局限性
|
||||
|
||||
二叉树的数组表示主要有以下优点。
|
||||
|
||||
|
||||
@ -1,16 +1,16 @@
|
||||
# AVL 树 *
|
||||
|
||||
在二叉搜索树章节中,我们提到了在多次插入和删除操作后,二叉搜索树可能退化为链表。这种情况下,所有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将从 $O(\log n)$ 恶化为 $O(n)$ 。
|
||||
在“二叉搜索树”章节中,我们提到,在多次插入和删除操作后,二叉搜索树可能退化为链表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将从 $O(\log n)$ 恶化为 $O(n)$ 。
|
||||
|
||||
如下图所示,经过两次删除节点操作,这个二叉搜索树便会退化为链表。
|
||||
如下图所示,经过两次删除节点操作,这棵二叉搜索树便会退化为链表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再例如,在下图的完美二叉树中插入两个节点后,树将严重向左倾斜,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随之恶化。
|
||||
再例如,在下图所示的完美二叉树中插入两个节点后,树将严重向左倾斜,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随之恶化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G. M. Adelson-Velsky 和 E. M. Landis 在其 1962 年发表的论文 "An algorithm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" 中提出了「AVL 树」。论文中详细描述了一系列操作,确保在持续添加和删除节点后,AVL 树不会退化,从而使得各种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保持在 $O(\log n)$ 级别。换句话说,在需要频繁进行增删查改操作的场景中,AVL 树能始终保持高效的数据操作性能,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。
|
||||
1962 年 G. M. Adelson-Velsky 和 E. M. Landis 在论文 "An algorithm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" 中提出了「AVL 树」。论文中详细描述了一系列操作,确保在持续添加和删除节点后,AVL 树不会退化,从而使得各种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保持在 $O(\log n)$ 级别。换句话说,在需要频繁进行增删查改操作的场景中,AVL 树能始终保持高效的数据操作性能,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。
|
||||
|
||||
## AVL 树常见术语
|
||||
|
||||
@ -18,7 +18,7 @@ AVL 树既是二叉搜索树也是平衡二叉树,同时满足这两类二叉
|
||||
|
||||
### 节点高度
|
||||
|
||||
由于 AVL 树的相关操作需要获取节点高度,因此我们需要为节点类添加 `height` 变量。
|
||||
由于 AVL 树的相关操作需要获取节点高度,因此我们需要为节点类添加 `height` 变量:
|
||||
|
||||
=== "Python"
|
||||
|
||||
@ -206,7 +206,7 @@ AVL 树既是二叉搜索树也是平衡二叉树,同时满足这两类二叉
|
||||
|
||||
```
|
||||
|
||||
“节点高度”是指从该节点到其最远叶节点的距离,即所经过的“边”的数量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叶节点的高度为 0 ,而空节点的高度为 -1 。我们将创建两个工具函数,分别用于获取和更新节点的高度。
|
||||
“节点高度”是指从该节点到其最远叶节点的距离,即所经过的“边”的数量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叶节点的高度为 $0$ ,而空节点的高度为 $-1$ 。我们将创建两个工具函数,分别用于获取和更新节点的高度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update_height}
|
||||
@ -214,7 +214,7 @@ AVL 树既是二叉搜索树也是平衡二叉树,同时满足这两类二叉
|
||||
|
||||
### 节点平衡因子
|
||||
|
||||
节点的「平衡因子 balance factor」定义为节点左子树的高度减去右子树的高度,同时规定空节点的平衡因子为 0 。我们同样将获取节点平衡因子的功能封装成函数,方便后续使用。
|
||||
节点的「平衡因子 balance factor」定义为节点左子树的高度减去右子树的高度,同时规定空节点的平衡因子为 $0$ 。我们同样将获取节点平衡因子的功能封装成函数,方便后续使用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balance_factor}
|
||||
@ -228,11 +228,11 @@ AVL 树既是二叉搜索树也是平衡二叉树,同时满足这两类二叉
|
||||
|
||||
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的前提下,使失衡节点重新恢复平衡。换句话说,**旋转操作既能保持“二叉搜索树”的性质,也能使树重新变为“平衡二叉树”**。
|
||||
|
||||
我们将平衡因子绝对值 $> 1$ 的节点称为“失衡节点”。根据节点失衡情况的不同,旋转操作分为四种:右旋、左旋、先右旋后左旋、先左旋后右旋。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旋转操作。
|
||||
我们将平衡因子绝对值 $> 1$ 的节点称为“失衡节点”。根据节点失衡情况的不同,旋转操作分为四种:右旋、左旋、先右旋后左旋、先左旋后右旋。下面详细介绍这些旋转操作。
|
||||
|
||||
### 右旋
|
||||
|
||||
如下图所示,节点下方为平衡因子。从底至顶看,二叉树中首个失衡节点是“节点 3”。我们关注以该失衡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,将该节点记为 `node` ,其左子节点记为 `child` ,执行“右旋”操作。完成右旋后,子树已经恢复平衡,并且仍然保持二叉搜索树的特性。
|
||||
如下图所示,节点下方为平衡因子。从底至顶看,二叉树中首个失衡节点是“节点 3”。我们关注以该失衡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,将该节点记为 `node` ,其左子节点记为 `child` ,执行“右旋”操作。完成右旋后,子树恢复平衡,并且仍然保持二叉搜索树的性质。
|
||||
|
||||
=== "<1>"
|
||||

|
||||
@ -250,7 +250,7 @@ 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“向右旋转”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,实际上需要通过修改节点指针来实现,代码如下所示。
|
||||
“向右旋转”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,实际上需要通过修改节点指针来实现,代码如下所示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right_rotate}
|
||||
@ -258,7 +258,7 @@ 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
|
||||
|
||||
### 左旋
|
||||
|
||||
相应的,如果考虑上述失衡二叉树的“镜像”,则需要执行下图所示的“左旋”操作。
|
||||
相应地,如果考虑上述失衡二叉树的“镜像”,则需要执行下图所示的“左旋”操作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@ -266,7 +266,7 @@ 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可以观察到,**右旋和左旋操作在逻辑上是镜像对称的,它们分别解决的两种失衡情况也是对称的**。基于对称性,我们只需将右旋的实现代码中的所有的 `left` 替换为 `right` ,将所有的 `right` 替换为 `left` ,即可得到左旋的实现代码。
|
||||
可以观察到,**右旋和左旋操作在逻辑上是镜像对称的,它们分别解决的两种失衡情况也是对称的**。基于对称性,我们只需将右旋的实现代码中的所有的 `left` 替换为 `right` ,将所有的 `right` 替换为 `left` ,即可得到左旋的实现代码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left_rotate}
|
||||
@ -280,13 +280,13 @@ 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
|
||||
|
||||
### 先右旋后左旋
|
||||
|
||||
如下图所示,对于上述失衡二叉树的镜像情况,需要先对 `child` 执行“右旋”,然后对 `node` 执行“左旋”。
|
||||
如下图所示,对于上述失衡二叉树的镜像情况,需要先对 `child` 执行“右旋”,再对 `node` 执行“左旋”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### 旋转的选择
|
||||
|
||||
下图展示的四种失衡情况与上述案例逐个对应,分别需要采用右旋、左旋、先右后左、先左后右的旋转操作。
|
||||
下图展示的四种失衡情况与上述案例逐个对应,分别需要采用右旋、先左旋后右旋、先右旋后左旋、左旋的操作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@ -296,12 +296,12 @@ 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
|
||||
|
||||
| 失衡节点的平衡因子 | 子节点的平衡因子 | 应采用的旋转方法 |
|
||||
| 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 |
|
||||
| $> 1$ (即左偏树) | $\geq 0$ | 右旋 |
|
||||
| $> 1$ (即左偏树) | $<0$ | 先左旋后右旋 |
|
||||
| $< -1$ (即右偏树) | $\leq 0$ | 左旋 |
|
||||
| $< -1$ (即右偏树) | $>0$ | 先右旋后左旋 |
|
||||
| $> 1$ (左偏树) | $\geq 0$ | 右旋 |
|
||||
| $> 1$ (左偏树) | $<0$ | 先左旋后右旋 |
|
||||
| $< -1$ (右偏树) | $\leq 0$ | 左旋 |
|
||||
| $< -1$ (右偏树) | $>0$ | 先右旋后左旋 |
|
||||
|
||||
为了便于使用,我们将旋转操作封装成一个函数。**有了这个函数,我们就能对各种失衡情况进行旋转,使失衡节点重新恢复平衡**。
|
||||
为了便于使用,我们将旋转操作封装成一个函数。**有了这个函数,我们就能对各种失衡情况进行旋转,使失衡节点重新恢复平衡**。代码如下所示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rotate}
|
||||
@ -311,7 +311,7 @@ AVL 树的特点在于“旋转”操作,它能够在不影响二叉树的中
|
||||
|
||||
### 插入节点
|
||||
|
||||
AVL 树的节点插入操作与二叉搜索树在主体上类似。唯一的区别在于,在 AVL 树中插入节点后,从该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上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失衡节点。因此,**我们需要从这个节点开始,自底向上执行旋转操作,使所有失衡节点恢复平衡**。
|
||||
AVL 树的节点插入操作与二叉搜索树在主体上类似。唯一的区别在于,在 AVL 树中插入节点后,从该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上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失衡节点。因此,**我们需要从这个节点开始,自底向上执行旋转操作,使所有失衡节点恢复平衡**。代码如下所示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insert_helper}
|
||||
@ -319,7 +319,7 @@ AVL 树的节点插入操作与二叉搜索树在主体上类似。唯一的区
|
||||
|
||||
### 删除节点
|
||||
|
||||
类似地,在二叉搜索树的删除节点方法的基础上,需要从底至顶地执行旋转操作,使所有失衡节点恢复平衡。
|
||||
类似地,在二叉搜索树的删除节点方法的基础上,需要从底至顶执行旋转操作,使所有失衡节点恢复平衡。代码如下所示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avl_tree}-[class]{a_v_l_tree}-[func]{remove_helper}
|
||||
|
||||
@ -31,7 +31,7 @@
|
||||
=== "<4>"
|
||||

|
||||
|
||||
二叉搜索树的查找操作与二分查找算法的工作原理一致,都是每轮排除一半情况。循环次数最多为二叉树的高度,当二叉树平衡时,使用 $O(\log n)$ 时间。
|
||||
二叉搜索树的查找操作与二分查找算法的工作原理一致,都是每轮排除一半情况。循环次数最多为二叉树的高度,当二叉树平衡时,使用 $O(\log n)$ 时间。示例代码如下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binary_search_tree}-[class]{binary_search_tree}-[func]{search}
|
||||
@ -59,11 +59,11 @@
|
||||
|
||||
### 删除节点
|
||||
|
||||
先在二叉树中查找到目标节点,再将其从二叉树中删除。
|
||||
先在二叉树中查找到目标节点,再将其删除。
|
||||
|
||||
与插入节点类似,我们需要保证在删除操作完成后,二叉搜索树的“左子树 < 根节点 < 右子树”的性质仍然满足。
|
||||
|
||||
因此,我们需要根据目标节点的子节点数量,共分为 0、1 和 2 这三种情况,执行对应的删除节点操作。
|
||||
因此,我们根据目标节点的子节点数量,分 0、1 和 2 三种情况,执行对应的删除节点操作。
|
||||
|
||||
如下图所示,当待删除节点的度为 $0$ 时,表示该节点是叶节点,可以直接删除。
|
||||
|
||||
@ -73,12 +73,12 @@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当待删除节点的度为 $2$ 时,我们无法直接删除它,而需要使用一个节点替换该节点。由于要保持二叉搜索树“左 $<$ 根 $<$ 右”的性质,**因此这个节点可以是右子树的最小节点或左子树的最大节点**。
|
||||
当待删除节点的度为 $2$ 时,我们无法直接删除它,而需要使用一个节点替换该节点。由于要保持二叉搜索树“左子树 $<$ 根节点 $<$ 右子树”的性质,**因此这个节点可以是右子树的最小节点或左子树的最大节点**。
|
||||
|
||||
假设我们选择右子树的最小节点(即中序遍历的下一个节点),则删除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。
|
||||
假设我们选择右子树的最小节点(中序遍历的下一个节点),则删除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。
|
||||
|
||||
1. 找到待删除节点在“中序遍历序列”中的下一个节点,记为 `tmp` 。
|
||||
2. 将 `tmp` 的值覆盖待删除节点的值,并在树中递归删除节点 `tmp` 。
|
||||
2. 用 `tmp` 的值覆盖待删除节点的值,并在树中递归删除节点 `tmp` 。
|
||||
|
||||
=== "<1>"
|
||||

|
||||
@ -92,7 +92,7 @@
|
||||
=== "<4>"
|
||||

|
||||
|
||||
删除节点操作同样使用 $O(\log n)$ 时间,其中查找待删除节点需要 $O(\log n)$ 时间,获取中序遍历后继节点需要 $O(\log n)$ 时间。
|
||||
删除节点操作同样使用 $O(\log n)$ 时间,其中查找待删除节点需要 $O(\log n)$ 时间,获取中序遍历后继节点需要 $O(\log n)$ 时间。示例代码如下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binary_search_tree}-[class]{binary_search_tree}-[func]{remove}
|
||||
@ -110,7 +110,7 @@
|
||||
|
||||
## 二叉搜索树的效率
|
||||
|
||||
给定一组数据,我们考虑使用数组或二叉搜索树存储。观察下表,二叉搜索树的各项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对数阶,具有稳定且高效的性能表现。只有在高频添加、低频查找删除的数据适用场景下,数组比二叉搜索树的效率更高。
|
||||
给定一组数据,我们考虑使用数组或二叉搜索树存储。观察下表,二叉搜索树的各项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对数阶,具有稳定且高效的性能。只有在高频添加、低频查找删除数据的场景下,数组比二叉搜索树的效率更高。
|
||||
|
||||
<p align="center"> 表 <id> 数组与搜索树的效率对比 </p>
|
||||
|
||||
@ -124,7 +124,7 @@
|
||||
|
||||
然而,如果我们在二叉搜索树中不断地插入和删除节点,可能导致二叉树退化为下图所示的链表,这时各种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会退化为 $O(n)$ 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
|
||||
|
||||
## 二叉搜索树常见应用
|
||||
|
||||
|
||||
@ -1,6 +1,6 @@
|
||||
# 二叉树
|
||||
|
||||
「二叉树 binary tree」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,代表着祖先与后代之间的派生关系,体现着“一分为二”的分治逻辑。与链表类似,二叉树的基本单元是节点,每个节点包含:值、左子节点引用、右子节点引用。
|
||||
「二叉树 binary tree」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,代表“祖先”与“后代”之间的派生关系,体现了“一分为二”的分治逻辑。与链表类似,二叉树的基本单元是节点,每个节点包含值、左子节点引用和右子节点引用。
|
||||
|
||||
=== "Python"
|
||||
|
||||
@ -205,7 +205,7 @@
|
||||
|
||||
!!! tip
|
||||
|
||||
请注意,我们通常将“高度”和“深度”定义为“走过边的数量”,但有些题目或教材可能会将其定义为“走过节点的数量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高度和深度都需要加 1 。
|
||||
请注意,我们通常将“高度”和“深度”定义为“经过的边的数量”,但有些题目或教材可能会将其定义为“经过的节点的数量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高度和深度都需要加 1 。
|
||||
|
||||
## 二叉树基本操作
|
||||
|
||||
@ -223,7 +223,7 @@
|
||||
n3 = TreeNode(val=3)
|
||||
n4 = TreeNode(val=4)
|
||||
n5 = TreeNode(val=5)
|
||||
#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#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
|
||||
n1.right = n3
|
||||
n2.left = n4
|
||||
@ -240,7 +240,7 @@
|
||||
TreeNode* n3 = new TreeNode(3);
|
||||
TreeNode* n4 = new TreeNode(4);
|
||||
TreeNode* n5 = new TreeNode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->left = n2;
|
||||
n1->right = n3;
|
||||
n2->left = n4;
|
||||
@ -256,7 +256,7 @@
|
||||
TreeNode n3 = new TreeNode(3);
|
||||
TreeNode n4 = new TreeNode(4);
|
||||
TreeNode n5 = new TreeNode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;
|
||||
n1.right = n3;
|
||||
n2.left = n4;
|
||||
@ -273,7 +273,7 @@
|
||||
TreeNode n3 = new(3);
|
||||
TreeNode n4 = new(4);
|
||||
TreeNode n5 = new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;
|
||||
n1.right = n3;
|
||||
n2.left = n4;
|
||||
@ -290,7 +290,7 @@
|
||||
n3 := NewTreeNode(3)
|
||||
n4 := NewTreeNode(4)
|
||||
n5 := NewTreeNode(5)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
|
||||
n1.Right = n3
|
||||
n2.Left = n4
|
||||
@ -306,7 +306,7 @@
|
||||
let n3 = TreeNode(x: 3)
|
||||
let n4 = TreeNode(x: 4)
|
||||
let n5 = TreeNode(x: 5)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
|
||||
n1.right = n3
|
||||
n2.left = n4
|
||||
@ -323,7 +323,7 @@
|
||||
n3 = new TreeNode(3),
|
||||
n4 = new TreeNode(4),
|
||||
n5 = new TreeNode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;
|
||||
n1.right = n3;
|
||||
n2.left = n4;
|
||||
@ -340,7 +340,7 @@
|
||||
n3 = new TreeNode(3),
|
||||
n4 = new TreeNode(4),
|
||||
n5 = new TreeNode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;
|
||||
n1.right = n3;
|
||||
n2.left = n4;
|
||||
@ -357,7 +357,7 @@
|
||||
TreeNode n3 = new TreeNode(3);
|
||||
TreeNode n4 = new TreeNode(4);
|
||||
TreeNode n5 = new TreeNode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left = n2;
|
||||
n1.right = n3;
|
||||
n2.left = n4;
|
||||
@ -373,7 +373,7 @@
|
||||
let n3 = TreeNode::new(3);
|
||||
let n4 = TreeNode::new(4);
|
||||
let n5 = TreeNode::new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.borrow_mut().left = Some(n2.clone());
|
||||
n1.borrow_mut().right = Some(n3);
|
||||
n2.borrow_mut().left = Some(n4);
|
||||
@ -390,7 +390,7 @@
|
||||
TreeNode *n3 = newTreeNode(3);
|
||||
TreeNode *n4 = newTreeNode(4);
|
||||
TreeNode *n5 = newTreeNode(5);
|
||||
// 构建引用指向(即指针)
|
||||
// 构建节点之间的引用(指针)
|
||||
n1->left = n2;
|
||||
n1->right = n3;
|
||||
n2->left = n4;
|
||||
@ -546,13 +546,13 @@
|
||||
|
||||
!!! note
|
||||
|
||||
需要注意的是,插入节点可能会改变二叉树的原有逻辑结构,而删除节点通常意味着删除该节点及其所有子树。因此,在二叉树中,插入与删除操作通常是由一套操作配合完成的,以实现有实际意义的操作。
|
||||
需要注意的是,插入节点可能会改变二叉树的原有逻辑结构,而删除节点通常意味着删除该节点及其所有子树。因此,在二叉树中,插入与删除通常是由一套操作配合完成的,以实现有实际意义的操作。
|
||||
|
||||
## 常见二叉树类型
|
||||
|
||||
### 完美二叉树
|
||||
|
||||
「完美二叉树 perfect binary tree」所有层的节点都被完全填满。在完美二叉树中,叶节点的度为 $0$ ,其余所有节点的度都为 $2$ ;若树高度为 $h$ ,则节点总数为 $2^{h+1} - 1$ ,呈现标准的指数级关系,反映了自然界中常见的细胞分裂现象。
|
||||
如下图所示,「完美二叉树 perfect binary tree」所有层的节点都被完全填满。在完美二叉树中,叶节点的度为 $0$ ,其余所有节点的度都为 $2$ ;若树的高度为 $h$ ,则节点总数为 $2^{h+1} - 1$ ,呈现标准的指数级关系,反映了自然界中常见的细胞分裂现象。
|
||||
|
||||
!!! tip
|
||||
|
||||
@ -580,20 +580,20 @@
|
||||
|
||||
## 二叉树的退化
|
||||
|
||||
下图展示了二叉树的理想与退化状态。当二叉树的每层节点都被填满时,达到“完美二叉树”;而当所有节点都偏向一侧时,二叉树退化为“链表”。
|
||||
下图展示了二叉树的理想结构与退化结构。当二叉树的每层节点都被填满时,达到“完美二叉树”;而当所有节点都偏向一侧时,二叉树退化为“链表”。
|
||||
|
||||
- 完美二叉树是理想情况,可以充分发挥二叉树“分治”的优势。
|
||||
- 链表则是另一个极端,各项操作都变为线性操作,时间复杂度退化至 $O(n)$ 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
|
||||
|
||||
如下表所示,在最佳和最差结构下,二叉树的叶节点数量、节点总数、高度等达到极大或极小值。
|
||||
如下表所示,在最佳结构和最差结构下,二叉树的叶节点数量、节点总数、高度等达到极大值或极小值。
|
||||
|
||||
<p align="center"> 表 <id> 二叉树的最佳与最差情况 </p>
|
||||
<p align="center"> 表 <id> 二叉树的最佳结构与最差结构 </p>
|
||||
|
||||
| | 完美二叉树 | 链表 |
|
||||
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 |
|
||||
| 第 $i$ 层的节点数量 | $2^{i-1}$ | $1$ |
|
||||
| 高度 $h$ 树的叶节点数量 | $2^h$ | $1$ |
|
||||
| 高度 $h$ 树的节点总数 | $2^{h+1} - 1$ | $h + 1$ |
|
||||
| 节点总数 $n$ 树的高度 | $\log_2 (n+1) - 1$ | $n - 1$ |
|
||||
| | 完美二叉树 | 链表 |
|
||||
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 |
|
||||
| 第 $i$ 层的节点数量 | $2^{i-1}$ | $1$ |
|
||||
| 高度为 $h$ 的树的叶节点数量 | $2^h$ | $1$ |
|
||||
| 高度为 $h$ 的树的节点总数 | $2^{h+1} - 1$ | $h + 1$ |
|
||||
| 节点总数为 $n$ 的树的高度 | $\log_2 (n+1) - 1$ | $n - 1$ |
|
||||
|
||||
@ -8,13 +8,13 @@
|
||||
|
||||
如下图所示,「层序遍历 level-order traversal」从顶部到底部逐层遍历二叉树,并在每一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访问节点。
|
||||
|
||||
层序遍历本质上属于「广度优先遍历 breadth-first traversal」,它体现了一种“一圈一圈向外扩展”的逐层遍历方式。
|
||||
层序遍历本质上属于「广度优先遍历 breadth-first traversal, BFS」,它体现了一种“一圈一圈向外扩展”的逐层遍历方式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|
||||
### 代码实现
|
||||
|
||||
广度优先遍历通常借助“队列”来实现。队列遵循“先进先出”的规则,而广度优先遍历则遵循“逐层推进”的规则,两者背后的思想是一致的。
|
||||
广度优先遍历通常借助“队列”来实现。队列遵循“先进先出”的规则,而广度优先遍历则遵循“逐层推进”的规则,两者背后的思想是一致的。实现代码如下:
|
||||
|
||||
```src
|
||||
[file]{binary_tree_bfs}-[class]{}-[func]{level_order}
|
||||
@ -27,11 +27,11 @@
|
||||
|
||||
## 前序、中序、后序遍历
|
||||
|
||||
相应地,前序、中序和后序遍历都属于「深度优先遍历 depth-first traversal」,它体现了一种“先走到尽头,再回溯继续”的遍历方式。
|
||||
相应地,前序、中序和后序遍历都属于「深度优先遍历 depth-first traversal, DFS」,它体现了一种“先走到尽头,再回溯继续”的遍历方式。
|
||||
|
||||
下图展示了对二叉树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的工作原理。**深度优先遍历就像是绕着整个二叉树的外围“走”一圈**,在每个节点都会遇到三个位置,分别对应前序遍历、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。
|
||||
下图展示了对二叉树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的工作原理。**深度优先遍历就像是绕着整棵二叉树的外围“走”一圈**,在每个节点都会遇到三个位置,分别对应前序遍历、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。
|
||||
|
||||

|
||||

|
||||
|
||||
### 代码实现
|
||||
|
||||
@ -41,9 +41,9 @@
|
||||
[file]{binary_tree_dfs}-[class]{}-[func]{post_order}
|
||||
```
|
||||
|
||||
!!! note
|
||||
!!! tip
|
||||
|
||||
深度优先搜索也可以基于迭代实现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研究。
|
||||
深度优先搜索也可以基于迭代实现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究。
|
||||
|
||||
下图展示了前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过程,其可分为“递”和“归”两个逆向的部分。
|
||||
|
||||
|
||||
@ -8,6 +8,6 @@
|
||||
|
||||
!!! abstract
|
||||
|
||||
参天大树充满生命力,其根深叶茂,分枝扶疏。
|
||||
参天大树充满生命力,根深叶茂,分枝扶疏。
|
||||
|
||||
它为我们展现了数据分治的生动形态。
|
||||
|
||||
@ -8,25 +8,25 @@
|
||||
- 二叉树的初始化、节点插入和节点删除操作与链表操作方法类似。
|
||||
- 常见的二叉树类型有完美二叉树、完全二叉树、完满二叉树和平衡二叉树。完美二叉树是最理想的状态,而链表是退化后的最差状态。
|
||||
- 二叉树可以用数组表示,方法是将节点值和空位按层序遍历顺序排列,并根据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的索引映射关系来实现指针。
|
||||
-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是一种广度优先搜索方法,它体现了“一圈一圈向外”的分层遍历方式,通常通过队列来实现。
|
||||
- 前序、中序、后序遍历皆属于深度优先搜索,它们体现了“走到尽头,再回头继续”的回溯遍历方式,通常使用递归来实现。
|
||||
-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是一种广度优先搜索方法,它体现了“一圈一圈向外扩展”的逐层遍历方式,通常通过队列来实现。
|
||||
- 前序、中序、后序遍历皆属于深度优先搜索,它们体现了“先走到尽头,再回溯继续”的遍历方式,通常使用递归来实现。
|
||||
- 二叉搜索树是一种高效的元素查找数据结构,其查找、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$O(\log n)$ 。当二叉搜索树退化为链表时,各项时间复杂度会劣化至 $O(n)$ 。
|
||||
- AVL 树,也称为平衡二叉搜索树,它通过旋转操作,确保在不断插入和删除节点后,树仍然保持平衡。
|
||||
- AVL 树,也称平衡二叉搜索树,它通过旋转操作确保在不断插入和删除节点后树仍然保持平衡。
|
||||
- AVL 树的旋转操作包括右旋、左旋、先右旋再左旋、先左旋再右旋。在插入或删除节点后,AVL 树会从底向顶执行旋转操作,使树重新恢复平衡。
|
||||
|
||||
### Q & A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对于只有一个节点的二叉树,树的高度和根节点的深度都是 $0$ 吗?"
|
||||
|
||||
是的,因为高度和深度通常定义为“走过边的数量”。
|
||||
是的,因为高度和深度通常定义为“经过的边的数量”。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二叉树中的插入与删除一般都是由一套操作配合完成的,这里的“一套操作”指什么呢?可以理解为资源的子节点的资源释放吗?"
|
||||
!!! question "二叉树中的插入与删除一般由一套操作配合完成,这里的“一套操作”指什么呢?可以理解为资源的子节点的资源释放吗?"
|
||||
|
||||
拿二叉搜索树来举例,删除节点操作要分为三种情况处理,其中每种情况都需要进行多个步骤的节点操作。
|
||||
拿二叉搜索树来举例,删除节点操作要分三种情况处理,其中每种情况都需要进行多个步骤的节点操作。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为什么 DFS 遍历二叉树有前、中、后三种顺序,分别有什么用呢?"
|
||||
|
||||
DFS 的前、中、后序遍历和访问数组的顺序类似,是遍历二叉树的基本方法,利用这三种遍历方法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特定顺序的遍历结果。例如在二叉搜索树中,由于节点大小满足 `左子节点值 < 根节点值 < 右子节点值` ,因此我们只要按照 `左->根->右` 的优先级遍历树,就可以获得有序的节点序列。
|
||||
与顺序和逆序遍历数组类似,前序、中序、后序遍历是三种二叉树遍历方法,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得到一个特定顺序的遍历结果。例如在二叉搜索树中,由于节点大小满足 `左子节点值 < 根节点值 < 右子节点值` ,因此我们只要按照 `左 $\rightarrow$ 根 $\rightarrow$ 右` 的优先级遍历树,就可以获得有序的节点序列。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右旋操作是处理失衡节点 `node`、`child`、`grand_child` 之间的关系,那 `node` 的父节点和 `node` 原来的连接不需要维护吗?右旋操作后岂不是断掉了?"
|
||||
|
||||
@ -36,9 +36,9 @@
|
||||
|
||||
主要看方法的使用范围,如果方法只在类内部使用,那么就设计为 `private` 。例如,用户单独调用 `updateHeight()` 是没有意义的,它只是插入、删除操作中的一步。而 `height()` 是访问节点高度,类似于 `vector.size()` ,因此设置成 `public` 以便使用。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请问如何从一组输入数据构建一个二叉搜索树?根节点的选择是不是很重要?"
|
||||
!!! question "如何从一组输入数据构建一棵二叉搜索树?根节点的选择是不是很重要?"
|
||||
|
||||
是的,构建树的方法已在二叉搜索树代码中的 `build_tree()` 方法中给出。至于根节点的选择,我们通常会将输入数据排序,然后用中点元素作为根节点,再递归地构建左右子树。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树的平衡性。
|
||||
是的,构建树的方法已在二叉搜索树代码中的 `build_tree()` 方法中给出。至于根节点的选择,我们通常会将输入数据排序,然后将中点元素作为根节点,再递归地构建左右子树。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树的平衡性。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在 Java 中,字符串对比是否一定要用 `equals()` 方法?"
|
||||
|
||||
@ -47,7 +47,7 @@
|
||||
- `==` :用来比较两个变量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,即它们在内存中的位置是否相同。
|
||||
- `equals()`:用来对比两个对象的值是否相等。
|
||||
|
||||
因此如果要对比值,我们通常会用 `equals()` 。然而,通过 `String a = "hi"; String b = "hi";` 初始化的字符串都存储在字符串常量池中,它们指向同一个对象,因此也可以用 `a == b` 来比较两个字符串的内容。
|
||||
因此,如果要对比值,我们应该使用 `equals()` 。然而,通过 `String a = "hi"; String b = "hi";` 初始化的字符串都存储在字符串常量池中,它们指向同一个对象,因此也可以用 `a == b` 来比较两个字符串的内容。
|
||||
|
||||
!!! question "广度优先遍历到最底层之前,队列中的节点数量是 $2^h$ 吗?"
|
||||
|
||||
|
||||
Reference in New Issue
Block a user